現在社交平台越來越多,人們「交談」也像越來越多,只因隨時隨地把要說的話 post 上 FB 或 IG 便有人留言和應;但那真是「交談」嗎?「交談」的一個非常重要元素是傾聽,傾聽才能與他人討論、連結、合作、感同身受,才能學習新的觀看方式,從中成長。美國作家 Kate Murphy 最近出了一本書《你都沒在聽》,目的正是教人懂得「聆聽」的力量,當我們沒有聆聽別人的說話,其實又到底有誰在聽你說話?
作者先提出,昔日沒有智能電話、社交平台,我們交談大多是面對面坐下聊,但現在多數透過 WhatsApp、Line 、Messenger 、甚至就咁 post 上社交平台就算了;好像你可以同時和幾十、幾百、幾千,甚至幾百萬人(如果你是特朗普的話)聊天,但是你覺得這是交心的對話嗎? 而更大的問題是這直接或間接令人失去了聆聽的能力。
Kate 是一個每次訪談都用心傾聽被訪者說話的記者,盡可能完完整整呈現他們的說法,然後才向外伸延,作者發現,聆聽者看似是對話中被動的一方,實際上卻處於溝通中更有力量的位置,只要願意傾聽,就會學到新東西。
還不止,作者還從傾聽的心理學、神經學和社會學,訪問了當今最擅長傾聽的專家,包括中情局探員、團體主持人、酒保、廣播節目製作人,還有頂尖家具銷售員,都印證了要解決問題,先要懂得聆聽。真的,人人都會說,但不見得會聽。
她說:「訪談的時候,無論我的訪問對象是街頭遊民、企業執行長或名人,我常感覺到他們不太習慣有人傾聽他們說話,彷彿這是一種新奇的經驗。當我對他們所說的事真心感到興趣,並鼓勵他們多說一些時,他們都很驚訝。一旦確認我沒有要催趕、打斷他們或偷瞄手機之後,看得出來他們的身體放鬆下來,思考時更認真投入,回答也更詳細。」於是她更能寫得好文章。因為她真的有用心傾聽了人的故事。
另外,作者更特別花了一章寫《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》,有研究指出,說到疏離感,男、女或不同種族之間的差異不大。然而,研究發現,Z 世代(第一個看著螢幕長大的世代)最容易感到寂寞。只有願意跟伴侶「面對面」交談和聆聽,便會發現,傾聽不但是一種慰藉,也是一種治癒寂寞的良方。
不論和誰,學習先傾聽。
撰文:郭晞雅
圖片:《一切從音樂開始》劇照
___________________
活過不白過
Follow us on IG:https://bit.ly/2yjkqu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