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人生如旅程,「死亡」這一站,到底有何意義?別於華人忌諱談生論死,歐美較鼓勵大眾直視現實,不少外國墓園的設計,跟中式墳場更截然不同。
許多家勢較好的大戶會邀請雕塑家及建築師,為逝者建造優雅的陵墓和雕像;不少墓園又設於城市附近的公眾園地,僅用柵欄象徵性地隔開,保持日光及開揚,方便大眾到訪;大家甚至流行「墓園遊」,扶老攜幼走訪先人「聚居之所」,探究民族、人文及歷史等知識。
米蘭的大型墓園 Cimitero Monumentale di Milano 就是非一般的藝術墓園。這裡擁有逾 150 年歷史,由 19 世紀折衷主義時期(Eclecticism)的知名建築師 Carlo Maciacchini 建設,自 1866 年開放至今安葬了無數名門貴族、藝術家、音樂家及詩人等。因殉葬者大都赫赫有名,園內的墓塚及雕塑別具氣派。
走進墓園,你會先看到「名人堂紀念牆」的大腕之名。然後,就可欣賞到一系列工藝非凡的雕塑,例如 Casati Brioschi 家族的「Sogno Della Morte(Dream of Death) ),這尊髮絲絮亂、半裸上身、閉目躺於床上的巨型青銅女性雕塑,由 Enrico Butti 設計,悼念伯爵夫人 Isabella Airoldi 於 24 歲時難產而終,圍繞她的天使浮雕象徵「活於永生」的祝願;純白無瑕的「I Gigli del cielo(Lilies of Heaven)」則懷念 Hotel de France 老闆 9 歲早逝的愛女 Adriana,設計師以百合包圍下、天使擁着小女孩飛向天堂的姿態,寓意父女不捨離別的深情,叫人心酸。
各有寄意的雕塑與陵墓,讓我們如遊歷於「天國」、「人間」與「地獄」之間,感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乎時日長短,而在於過程中曾否好好去愛與被愛,可真發人深省。
撰文:K.C.
圖片來源:©網上圖片
___________________
活過不白過
Follow us on IG:https://bit.ly/2yjkqu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