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文化生活

安息非必然  攝影集還原動物殯葬的變革歷程

現象級港產片《破地獄》觸發生死教育的熱議,也叫人從人到動物,聯想起近年不乏飼主使用「寵物善終」服務送別愛寵。你可知道「動物喪葬」是經數代人爭取才漸被主流接納?

Paul Koudounaris

這議題可詳見於藝術史學家暨攝影師 Paul Koudounaris 的《Faithful Unto Death: Pet cemeteries, animal》攝影集。Paul 長年研究世界各地的死喪文化,曾花 10 年跑遍 60 多個國家拍攝墓塚、遺骨及任何關於死亡的工藝品,探討分享不同民族的哀悼儀式和死亡遺跡,怎樣體現「愛的傑作」。

惟 Paul 發現小生命常被輕視。譬如古帝皇之家,視動物為功能性的物件,將之宰殺以祭神靈或當飼主陪葬品;普通百姓則迷信將動物屍首埋於土壤裡,會成妖成精,往往會把牠們草草吊掛樹上或扔進水流。

不公待遇,激發 Paul 策劃《Faithful Unto Death》,搜集 19 世紀以來,各地有心人打破偏見,改革動物喪葬的動人故事。例如書中述及 1881 年,英國人 Lewis-Barned 飼養的愛犬 Cherry 離世後,幸獲友好的看門人 Winbridge 無懼彼時社會的保守眼光,協力於園中為愛犬建設墳墓及舉辦莊重的葬禮,促成世上第一座寵物墓園、即「海德公園的寵物墓園」出現。

攝影集還談及馬里蘭州群眾為「天氣之貓」Napoleon豎墓碑、各國的「動物彩虹橋」傳說等,通過詳實的歷史資料和毛孩安息之地的照片,追溯動物殯葬的演進及將愛廣及不同物種的意義。

撰文:K.C.
圖片來源:Paul Koudounaris, Faithful Unto Death@Amzon, Las Vegas Review Journal

___________________
活過不白過
Follow us on IG:https://bit.ly/2yjkquY

Tags : 文化生活